BT学院2016年CPA综合阶段学员12人,今年我们做到了100%的过关率,没有一人挂科。但这也不全是彬哥一人的功劳,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努力的孩子。

 

今天,我们请其中一位珠小黑同学讲讲过关经验,她毕业于双非财大本科,目前就职于国有四大行,属于基层在职考注会的学员。

 

 

工作四年,我终于能平静地与注会告别。

 

前两年跟着其他网校自学,每个周期都是累成狗却不知所云,咬着牙考试,考前恨不得吃斋念佛,成绩60分段徘徊。去年考前9天遇见彬哥,彬哥果断让我放弃那些空白的模拟题和各种来不及也做不完的学习资料。最后一周近3年真题刷两遍,财管和战略均超77。今年综合阶段有效复习时间不到100小时,七科平均分定格71

 

以前的我绝不敢对自己的注会考试提要求,每次查成绩仿佛都需要速效救心丸,查到微弱的60+即会开心到飞起。从一个不停否定自己整天活在失意里的苦行僧,到用2科成绩拔高平均分的蜕变,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通过一场被神化的考试,而是对人生掌控的信心。

 

今年在综合的考场上,我知道,我会通过。没有想哭的心情,没有扬眉吐气的愤慨,我知道是时候与注会考试告别了。我知道,等待的只是时间,成绩已由我定格。

 

遇到彬哥,最大的变化是自信。藐视注会,这不过是一场考试;冷静对待,知己知彼才是克敌精髓;全力以赴,背水一战,虽千万人吾往矣。奋斗是一个人的修行,离开学校后在职考注会,如果你不是参加考试来博谈资与点赞,那就该下定决心,不达目的决不回头。

 

我确信我们综合班的每个同学在学综合阶段时应该只是用了50%的努力,但是100%过关率下没有一个人是踩着60分侥幸通过的。所以无论何时,方法与思考绝对比死用功重要得多。这也是我16年学渣生涯后第一次明白学霸们为什么看起来总是那么轻松。他们用功的方式高级得多,脑子的容量永远比手能书写得多得多。

 

 

综合阶段备考心得

 

 卷一:审计、会计、税法

 

我很喜欢卷一,可能与我一直向往做一名真正的、有签字权的注册会计师有关。学综合,就别再独立看书,分别做题了。想想中注协为什么要设立综合科目,如果全是单线条的回锅肉,那就没有了这一天联考7小时,案例横跨6本书的必要了。基础是关键,框架是核心,真题是保障。

 

第一,杂糅

 

或许你的专业阶段考试中并非这三门同时准备,但是到了综合阶段,请不要有杂念,以一个专业的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问题(看案例)。在这种会计处理下,审计会怎么查,用什么程序,需要哪类证据支持,还需要什么其他审计程序,最后会引起什么会税差异。基本的思路都是套路,但考验的确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要去过多地考虑还有多少本题没有做(这点和专业阶段一样),应该思考的是还有多少知识点没有弄懂。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甚至在工作时发呆的片刻,思想可以驰骋千里。例如,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准予在以后年度扣除的超标广告费,不形成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但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且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率,不折现。这是联想的力量,也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前奏。胸中有丘壑,在经历了专业阶段的九九八十一难后,各科的重点难点早就了然于心,各科能交叉的要点也很明显,这时的各个知识点就像你记忆里的珍珠,得用自己的框架把它们串起来。

 

第二,去糟

 

无论用哪种辅导书,一本就好。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考前重点和秘籍都是经验而已,或者应该说是概率论的产物,自己还是要回归考试本身的。

 

首先反思一下,在每次考注会以前,自己有没有认真去看中注协的考纲。专业阶段每一次都有变动,每一次都标注了星级。高星的考点不一定是考试热点,绝对是命题者意图的体现,不得忽视。

 

其次,做真题。虽然在2016年的考试中已经有中注协的反套路迹象,考试也越来越实战化,尤其是综合阶段,综合一的融合度比综合二高很多,做真题做得是一种理清思路和打开思路的过程。相信重者恒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审计、收入的会计处理与审计、企业所得税会税处理这些必考点,必须全盘通透。

 

再者,合理使用辅导课程。全程按部就班地再跟一次六科班,我并不是很赞成,在职考试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但是这样的选择性听课必须建立在正确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清楚知道自己的弱点,敢于去矫正自己的痛处。用彬哥的六神课查漏补缺,听思路,听理念,听症结要害,得过关信心。

 

第三,归类

 

就三句话:自己画一遍思维导图,自己总结一遍审计程序库,自己把近三年真题中出现过的答案标准语言摘录成册。

 

听彬哥的考前点拔,形成自己的框架,建成适用于自己的套路,会有醍醐灌顶之功效。

 

 卷二:战略、经济法、财管

 

卷二还属于三科拼凑的阶段,以战略为主线,辅之以经济法和财管(理论)。卷二的定位应该是服务于企业的CFO。高管不是用来做计算的,而是用于做财税筹划和战略规划的。

 

战略是重中之重,从战略管理到风险,每一章必须背一遍。在冲刺时拿到彬哥的必备清单,必须将其完完整整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

 

其次是经济法。把证券法和公司法背扎实,把细小的数据、与战略重合的点等等记清楚,拿到试卷的时候要清晰定位考点,立争不失分

 

最后,把财管当作文科来学,专业阶段中的各种表格与复杂测算大胆放弃。但是今年的卷二里,财管反套路地提高了分值,并且在一个题里囊括了管理会计的营运资本管理、资本成本分析、本量利分析及业绩评价指标比较。甚至在此之后又添了一道股利分配理论大题(股利无关论、股利相关论)。当时考下来普遍都认为中注协太出其不意了,这是在专业阶段的选择题里偶尔出现的部分,但转念一想又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个未来的财务高管,只会算一二三而不会制定游戏规则,除了能考试之外又剩多少核心价值呢。

 

据统计,卷二的得分率往往不如卷一,这大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卷二的考点分布更广,可论述、可分析、可比较的点太多,需要更细致更全面地复习才能得高分。总体来说,复习卷二一定要沉下心来回归课本本身,理解重于练题,大量、集中、重复地背。

 

 

注会考生心态调整

 

我的工作是钱多离家近的。嗯,准确来说我不该不知足,钱途光明,前途也光明,只是单位上人不多,事不少。在我入行的第二年,我开始重新考注会。原因只是因为,我不知从现在到退休的40年,我还能有多少成长。银行远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高大上,也并非什么金融精英,我们只是钱砖和文件的搬运工。

 

入行头两年是我最灰暗的日子,我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报告,考不完的试,搬不完的钞票。在一次被安排的考试与我的CPA考试冲突时,我终于鼓起勇气对行长说不。行长冷漠地对我说,你考注会?你自己想清楚是你的注会重要还是你的工作重要。我只能忍着不说话,听着他的教导。末了,咬着嘴唇回答,我不去考X岗位,我要考注会。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对同事承认过我要考注会,我按时完成任务,不犯一笔差错;也不会见我发什么熬更打夜、元气满满的朋友圈,因为我真的没有时间为赋新词强说愁。努力是自己的事,没必要大肆宣言;沉默的时光,是在积蓄力量。越被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