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财务管理:第十九章 责任会计+第二十章 业绩评价

第十九章 责任会计

一、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成本中心是指只对其成本或费用承担经济责任并负责控制和报告成本或费用的责任中心。

类型

考核指标

标准成本中心

既定产品质量和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

(1)标准成本中心不需要作出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产品结构决策以及设备技术决策。

(2)由于不作出价格决策,因此不对收入负责。

(3)由于不对产量、质量作出决策,因此产品质量和数量是既定的。

(4)由于不对设备技术作出决策,因此不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而只对既定产量的投入量承担责任

费用中心

通常使用费用预算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

 

二、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

(一)可控成本及其确定

可控成本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所谓可控成本通常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 成本中心有办法知道将发生什么样性质的耗费;

(2)成本中心有办法计量它的耗费;

(3)成本中心有办法控制并调节它的耗费。

在理解可控成本时要把握两个要点:

(1)可控成本总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

(2)区别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还要考虑成本发生的时间范围。

确定可控成本的三原则

(1)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能有效地影响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

(2)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务,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务的成本负责。

(3)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二)制造费用归属和分摊方法

将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通常比较容易,而制造费用的归属则比较困难。一般依次按下述五个步骤来处理:

步骤

说明

例如

1、直接计入责任中心

指可以直接判别责任归属的费用项目,直接列入应负责的成本中心。

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的领用等

2、按责任基础分配

有些费用虽然不能直接归属于特定成本中心,但它们的数额受成本中心的控制,能找到合理依据来分配。

动力费、维修费等

3、按受益基础分配

有些费用不是专门属于某个责任中心的,但与各中心的受益多少有关,可按受益基础分配。

按装机功率分配电费

4、归入某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有些费用既不能用责任基础分配,也不能按受益基础分配,则考虑有无可能将其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车间的运输费用、试验检验费用

5.不进行分摊

不能归属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不进行分摊,可暂时不加控制,作为不可控费用。

车间厂房的折旧

 

三、利润考核指标

利润中心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由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或费用,所以利润中心是对收入成本或费用都要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

指标

公式

说明

部门边际贡献

部门边际贡献=部门销售收入-部门变动成本总额

以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因为部门经理至少可以控制某些固定成本,并且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上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因此,业绩评价至少应包括可控制的固定成本。

部门可控边际贡献

部门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部门可控固定成本

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部门经理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可控边际贡献-部门不可控固定成本

以税前经营利润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公司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

 

四、内部转移价格

市场型内部转移价格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由成本和毛利构成的内部转移价格, 一般适用于利润中心

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经常外销且外销比例较大的,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外部活跃市场可靠报价的,可以外销价格或活跃市场报价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一般不对外销售且外部市场没有可靠报价的产品(或服务),或企业管理层和有关各方认为不需要频繁变动价格的,可参照外部市场或预测价格制定模拟市场价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没有外部市场但企业出于管理需要设置为模拟利润中心的,可在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一定比例毛利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成本型内部转移价格

企业制造产品的完全成本或变动成本等相对稳定的成本数据为基础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一般适用于成本中心

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

企业内部供求双方通过协商机制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主要适用于分权程度较高的企业。协商价格的取值范围通常较宽, 一般不高于市场价,不低于单位变动成本。

 

三大责任中心特征对比表

项目

应用范围

权利

考核范围

考核指标

成本中心

最广

可控成本的控制权

可控成本、费用

标准成本中心:既定产品质量和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

费用中心:费用预算

利润中心

较窄

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经营决策权

成本(费用)、收入、利润

部门边际贡献=部门销售收入-部门变动成本总额

部门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部门可控固定成本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可控边际贡献-部门不可控固定成本

投资中心

最小

经营决策权、投资决策权

成本(费用)、收入、利润、投资效果(率)

部门投资报酬率=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

部门剩余收益=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

 

 

第二十章 业绩评价   

一、关键绩效指标KPI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1.使企业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通过识别价值创造模式把握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3.评价指标数量相对较少,易于理解和使用,实施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推广实施。

关键绩效指标的选取需要透彻理解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和战略目标,有效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指标体系设计不当将导致错误的价值导向和管理缺失。

经济增加的计算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平均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 不同经济增加值的比较

项目

含义

计算

阐释

基本经济增加值

根据未经调整的税后经营利润和总资产计算的经济增加值。

基本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报表平均总资产

计算很容易。对于会计利润来说是个进步,因为它承认了股权资金的成本。但是,由于“经营利润”和“总资产”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它们歪曲了企业的真实业绩。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

是利用公开会计数据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这种调整是根据公布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的数据进行的。

——

调整事项详见下面内容。

特殊的经济增加值

特定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定义的经济增加值。是“量身定做”的计算办法。

——

调整结果使得经济增加值更接近公司的内在价值。

真实的经济增加值

是公司经济利润最正确和最准确的度量指标。

 

要对会计数据出所有必要的调整,并对公司中每一个经营单位都使用不同的更准确的资本成本。

 

2.披露经济增加值典型调整项目(所有对未来利润有贡献的支出都是投资

研究与开发费用。经济增加值要求将其作为投资并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摊销。

战略性投资。会计将投资的利息(或部分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经济增加值要求将其在一个专门账户中资本化并在开始生产时逐步摊销。

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发生的费用。会计作为费用立即从利润中扣除,经济增加值要求把争取客户的营销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期限内摊销。

折旧费用。会计大多使用直线折旧法处理,经济增加值要求对某些大量使用长期设备的公司,按照更接近经济现实的“沉淀资金折旧法”处理。前期折旧少,后期折旧多。

 

3. 简化的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o_1f15m06e41i09oe61mjd1f8e5fm7.png

 

4.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1)经济增加值考虑了所有资本的成本,更真实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了企业利益,经营者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统一,能有效遏制企业盲目扩张规模追求和增长倾向,引导企业注重价值创造。

2)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它还是一种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的框架。经济增加值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了。

3)在经济增加值的框架下,公司可以向投资人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投资人也可以用经济增加值选择最有前景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还是股票分析家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1)EVA仅对企业当期或未来1-3年价值创造情况进行衡量和预判,无法衡量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价值创造情况

(2)EVA计算主要基于财务指标,无法对企业的营运效率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等的企业,其会计调整项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各不相同,计算比较复杂,影响指标的可比性。

(4)由于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比较不同规模公司的业绩。

(5)经济增加值也有许多和投资报酬率一样误导使用人的缺点,例如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较少而处于衰退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可能较高。

 

三、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及优缺点

1.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维度

指标

财务维度

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顾客维度

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利率、战略客户数量等。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交货及时率、生产负荷率、产品合格率等

学习和成长维度

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员工生产、培训计划完成率等。

 

2.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平衡

 

 

3.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缺点

1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并转化为被评价对象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方案,使整个组织行动协调一致;

2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确定绩效指标,使绩效评价更为全面完整;

3将学习与成长作为一个维度,注重员工的发展要求和组织资本、信息资本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量比较大,操作难度也较大,需要持续地沟通和反馈,实施比较复杂,实施成本高;

2各指标权重在不同层级及各层级不同指标之间的分配比较困难,且部分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

3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企业全员的参与和长期持续地修正完善.对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11条回复

阅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