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19年CPA结束了,我的专业阶段也彻底告一段落。回首过去,真的是百感交集。在此写下一些心得,且当对自己过去的回顾,也期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时间回到2016年,那时我刚毕业入职一家公司做着小财务,前二十几年一直在苦逼的我,在工作后却感觉到了久违的快乐。我忙着聚餐、健身、玩乐、恋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左右,我突然开始反思自我。
为什么考CPA
工作一成不变,平台并不大,过去二十多年对我的教育熏陶,让我突然非常厌弃自己。短暂的快乐之后,其实是更大的迷茫。我意识到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而我现在所在的财务领域发展也很受限制,我想往更高级的财务领域走,或者转至财务投资领域。而且我们这里的财务/投资线的领导好几位也是专业知识很强的CPA大神。于是我报了中级和CPA培训网课,那时已是下半年。
前二年我并没有很逼迫自己,只顺利通过了中级三门和CPA的会计财管两门。当时主要看中级,但又没有足够的紧迫,最后只来得及看会计和财管。
时光转眼来到2018年,这是很关键的一年。当时的自己报了BT学院CPA培训网课,是为了一次过4门。但去年最终结果是全军覆没,回头想想也是正常。
备考失败的教训
2018年我是3月开始看书的,但之前我相当于是零基础的状态,我的本科专业是金融,之前接触最多的是财管,其次就是中级会计。所以看着《审计》这门课我的感觉完全是天书,连句子都读不大懂的那种状态。很多词汇我都是花了一段时间才习惯的,也就是彬哥提到的培养语感。而税法我也是非常痛苦。
我当时采取了偷懒模式,就是不听课,只看书看讲义,但效率很低,然后做题就是看着答案反推题,我觉得我都懂了,其实并没有。当时不断在手机上刷章节练习题,周测也是那些题,正确率挺高,实际都是背题。
当时也没有什么紧迫状态,只觉得自己报了个BT似乎就放了个心,直到我把第一遍的审计、税法和经济法过完,发现居然已经8月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决策失误。而且我是一直按着我之前的工作节奏来的,但8月开始我的工作发生变化,从财务转至投资,从子公司转至上级公司,主要做不动产投资和数据测算。我的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一些突变。
而我的心其实非常不静,彬哥也知道,去年夏天的时候给他发了一大堆迷茫,小班也知道,其实成功的秘诀无他,只有静。但当时的我,不够强大。
9月了,决定不看战略,因为没有时间了,专门做审计、税法和经济法的题。但到了下旬,又放弃了税法。发现自己一开始采取的刷题模式对于税法完全无效,我是一门一门看的,现在开始第二遍做题的时候,税法给我的感觉就是太碎,其实关键问题是我没有好好总结过(后面会提到)。而且当时我一直在做章节练习,真题基本上没有碰,就去考试了。
最后其实对审计的感觉还可,经济法也还好,但是最终结果很惨,我的税法其实都放弃了,但也去考试了,结果出来和另两门差不多分,都是50+。
我的备考历程
2019年来了!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我依然报了BT学院CPA培训网课,总体进度是这样的:
1)3月下旬开始听彬哥讲课,第一轮复习就是跟着彬哥的进度,听彬哥讲课,看讲义,做章节题。当时我没有很紧迫,大概每天2-3小时,可能因为有基础吧;
2)6月下旬除了战略基本都结课了,开始做题。做章节练习、考点通等;8月开始第二遍考点通,回归讲义;
3)9月开始真题册,继续回归讲义。每天6小时左右,到了考前,四科都做完了2013-2018真题起码一遍;
4)我的工作发生变化后,每天通勤时间变成单程1.5小时,地铁上的时间我主要在看每日推送+每日一练,1小时左右,后期主要就是看框架小册子;
各科备考的思考
再讲一些我对今年科目的体验。
1)审计
非常需要思考的一门科目。前期对于没有理论基础又没有实操经验的人来说(比如我),需要不断阅读培养预感,审计早读非常必要;中期需要做题而后回归讲义,继续加深理解过程;后期,则需要做真题,2013-2018真题做了后,会发现他经常考的点就那么几个,大题好多还是套路,这些点加深理解,其实审计不需要大量刷题,内在是有推理逻辑的。
2)税法
让我非常难受的一门科目。税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碎,但其实大题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这种重点章节就是要多练习(不看答案自己做的那种),小题选择题就是加强记忆(税法是我每日推送看得最多的,每天通勤时间好好利用起来),另外税法也是需要一定总结能力的!
大题尤其是个税政策更新之后发生了大量变化,而这些变化是需要靠做题发现错误回归讲义后才能感知到的,第一遍看讲义可能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掌握了这样的能力,这门科目,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3)经济法
最拼记忆力的科目了。但是不能似曾相识,要记得精准。所以依然只有多读多练,大题依然是套路,每年4道大题,基本都是那几个重要章节,合同法、证券法、破产法、票据法,多去背常用句,多早读,关注今年新变化。小题选择题,在做题过程中找到重要的几个点,发明易记口诀,太零散的记忆点飘过也罢。去年失败是因为没有用心,浮于表面,看答案倒推可以,看题目正推相关知识点的能力很缺。
4)战略
这门我去年完全没看,今年又删除了内控一章节。其实感觉真的很简单。我先跟着课看了一遍讲义,然后做了考点通和真题册,也是2013-2018做完后,发现考点就那么几个,毕竟战略也就6章节,而且虽然也是背诵,和税法经济法这种需要更精准的记忆不同,如彬哥所说最重要的是框架!
无论大题小题看准他的考点是什么,迅速反应出相关知识点的框架是什么,小题就去答案里找重点,大题就直接默写上去框架然后找对应句子,这门课我花的时间并不多。最终也是我的最高分,75.5(当然和BT大神比起来也不高啦)。
成功经验小结
接下去总结一下为什么今年可以成功:
1)心态静。
这当然是最关键的!而心态静的前提是自己能沉得下心来去学习。
3-8月我是去图书馆/自习室的,当时我还保持着健身的习惯,如果健身就是晚上9点左右开始学习,不健身就是晚上8点左右开始学习,2-3小时,周末每天5小时,一个月90小时左右。5个月多大概500小时;
8月下旬开始我就彻底不健身了,最后2个月基本上工作日每天学6小时,其中通勤有1小时左右的有效学习时间,晚上学到1点,早上六点多起,中午我是午睡的,不然支持不下去,周末每天10小时,每星期45-55小时左右。1个月200小时左右吧;
总共大约900小时,具体每科时间没有算过,不过大约是审计(300hrs)>税法(250hrs)>经济法(200hrs)>战略(150hrs)。
2)学会思考,不做无谓的纠结。
去年我没好好思考,尤其是审计和税法。审计去年我就是在读和不动脑子地做题,考试模棱两可似乎都对的感觉其实是个陷阱,因为我不明白背后的考点是什么;而税法呢,也是不动脑子地做题,看着答案做大题,那当然感觉自己都会了。做题的时候,要要学会多思考多总结,卡住的时候不要一直纠结于其中,可以暂时放一放,到后面或许会迎刃而解。
3)提升效率,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安静内心,强大自我。
去年我第一遍是和前两年备考中级和CPA前两门一样自己看教材讲义,浪费了大量时间。前两年可以这样做,但对同时准备4门并不适用。上班族时间有限,直接面对大量文字容易陷入低效率+一团乱,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看过,但真正做题束手无策,真正开始着手做题已经是8月了。并且我没有去自习室,在家经常躺着在手机上刷题,对题目想得很少,对其他事倒想得特别多。
今年我是边听课边消化讲义重点,并且是多门并行的,而不是和去年一样看完一门才看下一门,做题也穿插其中。7月的时候我已经在集中做题(章节练习+考点通)了,但个人感觉最重要的还是最后关头的真题册、重难点、押题卷等,当然重要的不仅仅是资料本身,而是在消化这些资料时回归讲义的过程。
所有的考点逻辑都在其中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变得很安静,不会再去想乱七八糟的事情,只会想时间不够用。或许这就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吧。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了。和BT学院大神相比,我只是一枚小渣渣,过的也是相对不那么难的四门。所以我整体的复习节奏不是很紧凑,尤其是3-7月期间,还保持着健身、恋爱约会、朋友聚餐。当然8月开始我就变成山顶洞人了,也要感谢BT的小班教育,每天看到别人打卡都是8小时10小时的,就在想自己也要学得多一点啊!这个阶段其实彬哥也讲过,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尤其是到了后期,心态千万别崩!考试的时候,就一门一门去考就行了,别对答案,别自我怀疑!说实话,我税法考完感觉奇差,结果还是过了。
所以,对自己狠一点,一年六门一定可以啦!
写在最后
最后,再次感恩!如今工作有了变化提升,正式转至投资领域,会用到一定专业知识,并且最近又开始出现转机,能去到更好的平台锻炼自己;个人感情方面,也收获了一枚稳定的一直陪考的男票。我是个容易受恋爱影响的女纸,但他却能让我同时感到恋爱的甜和学习的静,遇见Mr.Right,我也要好好珍惜;CPA则是最好的结果。一切得益于彬哥的思维训练和精神疗法!
人生还很长,还是要好好继续修炼自己。今年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很漫长。希望这一年收获的思维、心态、处事态度,在未来的人生可以受益终身。一路前行~感恩~努力!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