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20年BT学院注会培训班一次过4科考霸经验贴,后续还将推出其他CPA一次4-6科学员的文章经验贴系列,请关注BT学院后续的推送!
BT学院注会培训班学员成绩单
 

一、考CPA的原因
我是一名体制内的女孩儿,吃穿不愁,在25+的年纪薪资福利都很不错。我考CPA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想提升自己,作为财经类专业的王牌证书,设置的六门科目非常全面,如果都能掌握,一定能让自身实力得到质的飞跃,所以好胜心和好奇心并驾齐驱,一直跃跃欲试;另一方面是危机意识,体制可以保证我们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是也仅限于此,我总觉得人必须具备的创新和激情在体制内随时可能被湮没,加上可以预见将来有一天会离开体制,所以为了保证届时的转身完美顺畅,能给我底气的就是CPA和法考这类含金量极高的证书了,尽管我从不指望有了这些证书就能年薪百万,但至少这是敲门砖。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先把CPA拿下,已经内化成执念,没有退路。

 

二、考CPA的经历

今年是我第二次考CPA,我从得知去年成绩的当晚就报名了BT学院,因为去年报3考2过0,是非常打脸的经历。为什么这么惨呢?一是高估自己,觉得纵横考场这么多年,凭借高考班级第一,考研专业第一等众多大型考试经历,区区一个资格证书只要60分而已,应该是小case,然后我非常不自量力的拿18年的教材备考19年CPA,埋头硬学,书本看完一遍多就上了考场,面对机考连事先在电脑上熟悉一下环境都没有做到,所以结果非常完美的挂了,因为我在考场上连鼠标键盘都敲不明白。二是低估注会,从我今年的学习来看,我去年学的真烂。
之所以加入BT学院注会培训班,一方面是因为我用了彬哥的教材,在随时贴心疏导考生备考心里状态的同时,用最轻松的语言讲解海量复杂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彬哥本人对于学习的观念和我的思维方式异曲同工。我是在职备考,平时工作加班会很忙,尤其今年单位大项任务非常繁重,看到彬哥曾经带出来那么多在职过关的,我便无形中增加了几分信心。

 

三、考CPA的感悟
2020年备考下来,我整体的心理感受就是今年是比高考和考研都辛苦很多倍的一年,分享五点干货之前,先纠正一个观念。很多人说,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学习,那些学习的人一定是不怎么干活的。
这句话,某种程度上合理,但也不合理,过于狭隘。为什么呢?注会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对于在职者而言,即使一段时间有闲,也不可能一直有闲。而且,注会的学习成果,绝对不是单靠时间就能堆出来的,因为他考的是思维,不是实务,这也就是很多人很多年都没能pass的原因
就跟人和人相处一样,短期看技能,长久看人品。要拿下注会,除了一定的时间成本(多少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你本身的领悟力,专注力,毅力和决心。这几点本身也是干好工作的重要品质,所以说工作和学习是不绝对冲突的。如果在职时牺牲工作质量来学习,这个决策将产生的成本,明显会消耗掉你自以为获得的学习收益,得不偿失。实际上,只有以干好工作为前提,才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时间,原理自行领悟。

干货1:考过是结果,不是目的
若思维没有得到重塑,辛苦本质上还是付之一炬,经不起时间和社会的检验。或许乍一看这句话有点“飘”,其实不然,能考下注会的,我想思维和学习能力已经被彬哥和自己重塑。但是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觉得这才是我学习注会的根本意义所在,升职加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必然会带来诸多益处,考证亦然,证书是结果,不是目的。正如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干货2:拿下注会要付出的代价远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
注会比的不过是谁更能吃苦,谁更能狠得下心。备考这一年,我每天白天上班7小时,其中有几个月每天晚上连着加班到10点,周末休息一天。但是我是怎么挤时间的呢?我自己算了一下,一天24个小时,工作(含加班)保守粗略算10个小时,一天三顿饭1个小时,睡觉5个小时,我满满当当还剩8个小时学习时间。如果我这8个小时都能有效利用起来,我一定能学好这几门学科!事实上我这一年来也是这么做的,我拒绝了几乎所有的娱乐社交,连我最好的闺蜜喊我出去吃饭我每次都说等考完再见面。
与此同时,每天工作的这10个小时,我有空也会见缝插针的学习,吃饭的这1个小时,我也会利用手机刷题,总之就是我每天除了工作干活就是学习。有一次出差,7天跑了5个城市,除了从西安飞南京的飞机太晚我实在扛不住了,其他交通工具上我一直在学习,要么是补每日推送的章节知识点(因为我都在刻意背),要么就是在做题目。
这很辛苦,我一度非常羡慕那些只有工作的人,因为我从心底里认为工作比学习轻松,因为现实的工作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大脑做过度的深入思考,而注会的学习,这六门学科,每一门都是对我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重塑,这个过程真的真的很痛苦。我在学税法的时候,花了一个月时间入门第一章增值税,情绪是恍惚的,因为税法和刚学完的会计审计思维方式又不一样,我出现过很多次调整不过来或者说串味儿了的现象。我崩溃过很多次,一个人累哭过很多次,尤其是疫情的高压态势下我甚至怀疑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但是我崩溃完还是继续学,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不要用工作找理由,这都不是理由

干货3:在“足够努力,足够幸运”的前提下,运气的确是实力的一部分
没学好不一定过不了,学的好不一定能过。但基础巨好,不过的概率很低。这也是彬哥一直强调的回归讲义。简单的道理,做到也不容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了彬哥强调的“口述”
现在的人心太容易浮躁,尤其是工作之后静不下来,如果纯粹出于功利主义的考证初衷,就更难随时安静地分析自己的学习效果。将注意力放在已经消耗了多少资料或者刷过了多少题,单纯靠“量“的积累而没有契合自身思维和学习方式的总结其实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光看别人学了多少小时,并不严格具有参考意义。
我自己有一个公式: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时间。显然,拿下CPA追求的是学习效果,所以时间和学习效率缺一不可,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更高,如果学习效率不高,只能通过更多的时间来弥补。身边人劝我说学不下去就休息会,多数情况下我都会一笑了之,反省一下问题继续干。
我建议,当你学的不知所云的时候,就将自己当成高中生,每天口述或者早读。我非常庆幸将这个方法坚持了下来,因为越到后面多学科交叉的时候,越是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注会海量般的知识点,备考科目多的情况下,即使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但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口述早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干货4:考生难,出题老师可能更难
看到考题的时候我挺无语的,折腾来折腾去越考越不像话——因为基础的不像话,都是一些平时渺小到根本不会引起注意的知识点。结果很自然的拿不到分,挂了。从这六门来看,审计、税法、经济法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因为考细节居多。
讲义不熟到极致的话,很难拿高分。说这条干货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注会难,但是也不难,因为正如彬哥所说,历年真题已经将考点考的差不多了,所以吃透真题,将讲义尽可能翻烂,自然能以不变应万变。我在学习审计的时候,非常注重咬文嚼字,就跟做高考语文选择题一样,找“坑“。学习的时候就要把一句话读懂读透,少一个字意思可能就变了,所以会非常仔细。税法更多在于零散记忆,而经济法更多在于理解和运用,需要分析实例。

干货5:如果给我足够时间,能把题目做出来并且做对,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除了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日常就要形成解题的条件反射,才可能面对每一门学科海量般的知识点,占有相对优势。这主要是针对会计和财管的学习,尤其是财管,作为注会计算量最大的一门学科,我考完的时候后背都抽筋了,因为3个小时一直在不停的计算,肯定有很多失误,但是的确都是会做的题目,只是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给我而已,所以平时一定要刻意练习。
说实话,考试是个技术活,注会每一门课程都是不同的特点。早期我不希望学习变成应试,所以能学完就挺开心,因为毕竟攻克下来了。但是距离拿证还有三成的路要走,就是考场拿分。知识点太多,太容易忘,所以平时就一定要通过口述和回归讲义将头脑里的知识体系搭建起来,这样才能最高效地完成知识的调用! 
今年我报6过4,考前弃了战略,虽然战略最简单。但是由于我个人工作和学习习惯的原因,不敢冒其他5门的风险,所以战略裸考,相当于考5过4,是勉强能接受的结果。并没有太多惊喜,更何况三门60出头,更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给足时间,我想每个认真对待的人都可以取得高分,但是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付出如此惨不忍睹的努力之后,我也只是赚了一个盈亏平衡而已。挂掉的税法,考完其实感觉还不错,相反更担心经济法。没想到税法差4分,肯定是客观题没做好。
回想今年备考历程,税法的确太碎,也是我入门时间最长的科目,相比它的特点,我后期的口述时间太少了,也怪我自己,实在没有办法。不过,这也是应对考试的标准。如果光谈论知识的学习,这一路下来,我已经无怨无悔!明年收尾税法和战略,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既然老天给了我这个机会专门收拾这两门,我想是需要我在这两个学科深度耕耘,收获更加深刻的认知!所以我准备从1月开始,先把波特的战略三部曲好好研读一下,认真领会战略思维。至于税法,或许明年可以借备考税法这门科目一并拿下注册税务师也说不定呢!总之,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加油吧,每一个想成就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