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经济法的渊源有:
渊源 |
制定机关 |
效力 |
举例 |
宪法 |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经济法的基本渊源 |
—— |
法律 |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
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是经济法的主要渊源,它规定的多是基本经济关系 |
《××法》: 《证券法》、《公司法》等 |
法规 |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
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 |
《××条例》: 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等税收条例 |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
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
—— |
|
规章 |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 |
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
《××通则、办法》: 财政部颁布的《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制定 |
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
—— |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可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某些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
—— |
司法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总结 |
—— |
《关于××解释》 |
国际条约、协定 |
国家之间 |
—— |
二、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享受经济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经济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
依据 |
主体 |
||
根据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客观形态 |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公民等 |
||
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不同 |
宏观调控法主体 |
调控主体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 |
受控主体 |
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
||
市场规制法主体 |
受制主体 |
||
规制主体 |
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等 |
注意:经济法主体的地位可以是不平等的,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也不同。民法主要强调的是主体的平等,而经济法则强调主体的差异性。